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首页 > 易学文章 > 正文

崔殿和老师:道医养生之我见

作者编辑:华夏知名人物发布时间:2020-07-25 13:31:00 浏览次数:534
 

道医是以三皇之道为源头,以老子之道为核心,以巫术医学、道家医学为先导,以道教医学为主体,以《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基础经典,以精气神修炼为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方法,以追

求长生久视为目的的医学体系。

在《周易》六十四卦之中,有一卦是地山谦卦。谦卦的意思是,地面有山,地卑(低)而山高,是为内高外低,比喻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在道医文化传承人中就有这样一位处在高位却依然懂得谦卑的谦谦君子。他就是崔殿和老师。 

【崔殿和老师与恩师崔显雷道长】

道家医学源于三皇三易之道,至迟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道教医学则形成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其中,道教医学内容尤为庞杂,既有药物、针灸、导引、推拿,又有外丹、内丹、服食,还有祝由、

药签、符箓等。

中医、养生与道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中医而言,"岐黄源于道",中医源于道家;"十道九医",道医与中医多有交叉。

在养"形"层面,利用药物、针灸等有形手段,中医与道医基本相同,互为补充;在养"气"层面,中医偏于医疗气功,道医则有内丹、导引、服气等更丰富的内容;在养"神"层面,道医保留了祝由、药签、符箓等带有民间信仰和宗教色彩的治病驱邪法术,中医对此类则多已废弃。

通过整体爬梳道教典籍文献的总汇——《道藏》,发现除了其中保存的医学专著中多有养生论述外,如《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图经衍义本草》、《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仙传外科秘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等中都不乏养生方药。

《道藏》非医药专著类文献中也留存有相当分量的养生方药。

比如327种洞真部道书里,有《修真精义杂论》、《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修丹妙用至理论》、《修真十书玉隆集》、《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还丹众仙论》、《西山群仙会真记》等富含养生方药的文献。

300种洞玄部道书里,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中》、《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灵宝众真丹诀》、《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灵宝玉鉴》、《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太上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上清天心正法》等富含养生方药的文献。

364种洞神部文献里,有《四气摄生图》、《太清中黄真经》、《太清调气经》、《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神仙食气金匮妙录》、《枕中记》、《三洞枢机杂说》、《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上清经真丹秘诀》、《太清经断谷法》、《太上肘后玉经方》、《混俗颐生录》、《保生要录》、《修真秘箓》、《三元延寿参赞书》、《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上玄高真延寿赤书》、《紫团丹经》等含养生方药的文献。另有"四辅"部道书中还有相当分量养生方药的记载。这些内容都构成道医养生的宝藏,值得发掘,并成为当代人养生保健的资材。

那么道医养生,到底养的是什么?崔老师和大家做了分享······

一、保养先后天之根本

在道医理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肾气"。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化为肾气,是人生命之根本。肾精充足则人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晚睡、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恐惧、长期剧烈运动都是耗伤肾气的行为。

"不妄作劳"当是保养肾气的正确做法。作劳,即劳作,消耗体力、精力的各种活动、行为。妄,随意,胡乱,放肆。"不妄作劳",不无节制地消耗体力精力,也即不过度劳累的意思。肾气就像一个银行,而这个银行的资本是固定的,人体元气储存在此。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性生活不节制等会耗伤正气,很难补充。一旦肾气消耗过多,就是动了人体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不牢则很难枝叶繁茂。熬夜、用脑过度不知休息、长久过度剧烈的运动等都可耗伤肾气。

后天之气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若素来脾胃虚弱或食饮不节、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脾胃受伤,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湿等功能受限,就会导致很多诸如脘腹胀闷、嗳气、呃逆、腹泻、便秘、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头闷胀痛、身体困重,甚至月经不调、失眠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脾胃功能相互协作,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都会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引起慢性胃炎、腹泻或肥胖、疲倦乏力等疾病或症状。

若能顾护先天之气,培养后天之气,则脾肾之气健旺,先天充足,后天生化有源,则身强体健。所以说,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调畅自己的情志

五脏与人体的情志,不仅仅是"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悲伤肺、忧思伤脾"等激烈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引起疾病,那种时时刻刻无法排解的小情绪也会因为积少成多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生闷气"就会形成肝郁,肝郁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

在中医五行理论里,把自然界性质相近的物质分为五类,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水克火,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水来灭火,就是因为水可以克火, 在人体脏腑中,金、木、水、火、土则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和脾。肝属木,脾胃属土,而木克土,即肝木克了脾土,所以生气的人会没胃口,不想吃饭。

如果长期生闷气,木郁化火,就会对脾胃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等都与人的情志有很大关系。

《卫生宝鉴》中讲:"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消。"所以,心态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养生过程中至关重要。养生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意识习惯的问题,需要在掌握一定养生原则和知识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外界因素与自身特点不断调整生活习惯、心态、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崔殿和老师的道医养生师傅——崔显雷道长】

三、养生的典故

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四、养生的启示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崔殿和老师,字易农,法名:崔三和,男,汉族人,高中毕业,河北唐山易学风水实战家。62年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1年参军,90年转业。后下海经商十数年,涉及酒店、宾馆、娱乐、建筑等多个领域。商海沉浮,患得患失,苦乐做陪。

2004年初,有幸于"三圣"结下不解之缘。被其博大精深,至真至简之易理所折服。并有幸结识几位民间易学达人,深受其影响,对八字、奇門情有独钟。

2016年初夏,祖宗显灵,庆幸成为中国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正一派传度弟子。受三皈、五戒,拜曲炜道长为师。并与邱裕松老道长结缘,受其影响,潜心研习道法、符咒。之后,又与中华巫傩文化传承人——湖北省利川土家族陈法靈老师学习巫門法术、符咒。为多家企业,上市公司价及个人服务。均受好评!

自2014年起至今,广结善缘,拜访明师,交游易学贤达。设猎八字、六爻、梅花、风水、奇門、姓名学、达摩一掌经、道法等绝学。深悟其道。聚数位明师大德之大成,将易理、风水、预测,与个人、企业有机结合一体,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应用相结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自成一体。为易一任,德行一方。传播善知识,传递正能量。度己达人。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