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首页 > 专题活动 > 正文

上海王雨霖教授:道家四大去阴补阳秘法

作者编辑:admin发布时间:2023-12-04 09:42:50 浏览次数:264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头、活水,是以天、地、人三才模型认知天地、自然、万物的方法体系。《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小到衣食住行、生产渔猎,大到官员遴选、国家制度、行兵布阵,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作为当代学者,首先应该正确认知易学文化,并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思想,运用于当今社会,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文化自信的提高构建坚实的思想基础。上海三鸣书院创始人、院长王雨霖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悟精要而触类旁通。

先生认为:道教是一个重视生命的宗教,同时也就看重养生,与那些把寿命长短完全看做由上天决定的思想不同,道教坚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生命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它是道教对人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把握,为了使这个使命得以实现,道教提倡贵己、贵生、修生和养生。

《道德经》中无极状态,便是道教所说的大罗金仙这一境界,也就是内丹修炼家所说的纯阳之体这一境界。道教中的某些修道方法对十方信众来说要理解并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先生根据一些道教前辈的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而又适合善男信女修道的方法,能够去阴补阳。

一、着正升阳

《神仙列传》记载:“时有臣曹胡造衣,臣伯余造裳,臣于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始代毛革之弊”。道教神像及高功和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的服饰就是“服”道服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又受到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时代潮流的演变思想。根据道教服饰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服,用于坛场醮仪;一类是常服,是道士日常穿戴的,常服则源于古人的日常服饰。

道服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因为在满清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道士却不需要改换服装,在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道服得以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饰体系(簪、冠、巾、衣、裳、履)。

道教追求的“天人合一”观,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信息场”,即是人体本身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道教认为主与客体有着相同的本质,宇宙自然不过是人体的放大,而人体则是缩小了的宇宙自然,人本身也是一个小天体、小宇宙,有电有磁,因而就具有接收和发出信息的功能。

“信息”就是符号,就是密码,修道者着装也是一种“信息”,着装也是一种重要的与神沟通的工具。

道教的太极学说使我们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太极,太阳系是一个太极,地球是一个太极,一个国家是一个太极,一个单位是一个太极,同样一个人也是一个太极,即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当一个命造在命局的阴阳五行在自身的运行(相生相克、刑冲化合)过程中与大自然的阴阳五行运行过程相一致时,命造就顺道,就会办事顺心,或升官发财或有其它吉事临门;当其相悖时,就会出现差错,轻则有凶祸,重则死亡。

所以“信息场”是研究人与自然时空关系的一门学问,因而修道者的衣着穿戴应谨而慎之,不可马虎大意,以免对祖先神灵有不敬之嫌。道教弟子就不用提了,建议信众去道观烧香拜神或平时修道时,能够尽量穿着华夏民族自己的服饰,毕竟中国的宗教是以祭祀祖先神灵为开始的,这样对其提升阳气、修道都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二、动则生阳

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曰:“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现代社会以脑力劳动为主,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是身体,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财运旺盛,修道即修己的意思可能是修道成功之时自己已是纯阳之体,所以才有这一说。

修道之人应该积极有为,一方面调整心态,有所作为,人才能积极向上,阳气才能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坚持锻炼坐、立、卧导引法、太极拳等也可以延年益寿,多数前辈理解的动则生阳则是修道者应多到道院烧香拜神,通过这一仪式能够使阳气迅速提升,众所周知,道观是一个城市中阳气最旺盛的地方也是一个城市正气最旺盛的地方,道观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吉凶祸福,道观的香火旺盛则这个城市的正气强、阳气旺、城市文明程度高,那么老百姓生活就会比较幸福,道观香火的兴旺与否也是一个城市整体综合实力体现的有利事实之一。

烧香拜神的主要功德有:焚香行道,福德衍庆,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无求不应,济生济死,度人无量,大仁大孝,寿福增延,上奉高真,下报平安,消灾忏罪,请福延生,保命护身,心神安宁,元亨利贞,使我自然,功行圆满,大道证盟,获福无量!烧香拜神也是修道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动则生阳的主要内容,烧香与穿衣一样也是和神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应严格对待!

三、善能升阳

葛洪《抱朴子内篇》曰:“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正是道教慈善思想的真实写照。道教深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修道成真。为此,道教历代高真在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中,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动力,立志要“济生济死,度人度己,反映出道教乐生贵生和救治群生的人生态度,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德累功最终达到形神统一而修道成真。

道教名著《太上感应篇》的宗旨最后总结为:“故吉人语善、事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语善、事善、行善最终的目标是积德累功,去阴补阳,修道有成。语善就是要求修道者说一些鼓励人、激励人、相对柔和的话,在这种肯定的阳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阳气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良言一句暖三冬”,说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千年古观等,是天地间的大美,修道的人要经常游览名山大川、千年古观,以此养目调心。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地神交换能量,生发阳气的过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修道中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一面。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随处行善;行善就是《邱祖垂训文》中所说:“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铺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慈悲之心,绝坚贪之意,或周济贫苦,低下为心,尊师敬友,接待往来,爱老惜贫,以待功行圆满”,等之类的行为举动,日常行为中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行善,行善也会升发阳气。《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事善、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不合道的私欲,三善也是能够延年却病,生发阳气的!

四、喜能升阳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大智慧,能保持一颗欢喜的心,对修道的贡献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可能还有效,喜则阳气升,喜在修道过程中还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兴的事,看一些欢乐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激发自己正确的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使阳气生发,其余喜能升阳就不在赘述了!

命运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改变和把握的,从道教的角度来讲,命运赋予了每个修道者更加切实的意义,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也是修道成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王雨霖先生是上海三鸣书院创始人、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易道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库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人工智能创新园创业导师;清末著名风水大师王元极先生嫡系传人;易学文化推广大使;周易名家百科人物;中华易学最具影响力功勋人物;中华风水环境堪舆名师;全国易学先进工作者;她创办的上海三鸣书院被评为:十大易学优秀模范单位。先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践论证,构建了“八字、六爻、风水三位一体”的周易预测学思想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与现代公司治理。

王雨霖先生,自幼酷爱术数算法,师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谭德贵教授,潜心研究周易预测学及其应用。立足国际易学视野,知行一体,卓越至善。借助易学的力量,能够切实回答和解决您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发展问题,先生及其专家团队在扎根本士的条件下,循时驭势,驰骋中国易学的波澜壮阔,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决策者。

王雨霖先生博览古今,学贯中西,广泛涉猎三元风水、奇门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薇斗数、纳甲筮法、东西方占星术、命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全方位研究易文化,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兼顾象数与义理,力求古今与中外的融通。

先生长期致力于用现代自然科学思维研究并汇通易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大数据背景,构建以易经为核心的智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投资管理模型,为组织与个人提供金融决策咨询,用中国智慧造福人类。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把握企业方向;

如何制定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何预判投资项目走势、收益与风险;

如何精准识人、合理用人、有效激励;

如何成为时代的领导者和财富的拥有者;

王雨霖先生及其专家团队将带您揭晓答案。

王雨霖先生现凭借丰富的易学实践经验、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及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为政商两界众多有缘人提供规划管理与投资决策咨询,作为多家上市公司投资顾问,成功助力其发展,成为新一代易学应用专家。

先生铭志:永怀善意,勤勉坚毅。“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