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电话
13351278083
在线咨询
2870549916
"码"上关注
华夏知名大师公众平台
华夏知名大师
中国
自今及古,尊师重道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传承知识是次要的。那我们传什么?传道、传人格、传格局、传境界、传胸怀、传智慧——师傅把做人的高度和境界传给你,把对理想的坚持和忠诚传给你,把对道德的操守传给你……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在我们古人看来,如果没有道,没有德,外在的知识学得再多,也是一个祸害,也会自遗其咎。
易学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习易学、应用易学、弘扬易学是我们每个国人都应担起的责任,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学习易学文化也是讲究师承的。
在易学界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易技精深、治学严谨、善心善行、师德高尚的易学名家——孟玄易老师。
玄易老师,多年来实践教学,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她是学生们的指路灯塔,她用爱心和心血为学生们照亮易路带他们前行,她用智慧和耐心融成的目光为学生们开启易道法门,她"为人师表,鞠躬尽瘁"的为社会输送"易学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她的不朽精神让我们钦佩不已、感慨万千。关于"尊师重道"玄易老师认为社会上要有正能量的发声,她在这里想就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个分享,给人们一些建议和忠告。
玄易老师说:"这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古时候要想学习易学是如何拜师的?"
古时候收徒是要选个良辰吉日,收徒当天,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场见证。摆好香堂,点燃香烛。气氛严肃庄严。焚香沐浴后,先拜天地,再拜行业祖师,然后师傅端坐堂上,脸色严肃。周围观礼、见证人员肃静、端庄,犹如朝圣一般!徒弟行大礼,跪地三叩首,敬酒敬茶。师傅喝完敬酒、敬茶,给徒弟训话,日后得听师傅的话,不许三心二意。
礼成,则徒弟口称师父,视师如父;师父视徒如子,严加管教!如有徒弟忤逆,轻则严厉训斥,重则拳打脚踢、门规伺候,生生父母不得干涉。整个过程神圣庄严,既表明徒弟一心向师学习,尊师重道;又表示师父郑重承诺收徒非儿戏,要让徒弟努力学习本门技艺,将本门技艺发扬光大。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拜师了,无非就是行行了事,认为拜了师傅,不需努力、不需进取就可以快速学到精要技法,但其不知万物不离阴阳、五行,高楼大厦不能平地起,学习知识更是要深扎根,"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简单的基础才会奠定你走向成功的基石,只有熟练的掌握基础,你才能吸取其中的精华,才能运用起来,精准无比、游刃有余。
【什么是尊师重道?】
尊师。就是尊重老师,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老师的地位多么重要,和父亲是相等的地位,所以古代给孩子找老师,都要行拜师礼,都要磕头的,仪式很隆重,对老师那也是尊敬如父母。
重道。无论是儒道佛,还是其他学派,"道"都是指最高的学问,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最高标准。韩愈的《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传道才是最主要的,其他学问、知识、技艺都是次要的。所以古代不仅老师本人重视"道",坚守"道"的精神,学生、家长也很敬畏"道",把"道"看得很神圣。所以古代的老师和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里面还有很深的情感存在,师生如父子。尊师重道的传统不仅存在于传授学问的师生之间,乃至社会各行各业,只要是传授技艺和本领的师徒之间,都会尊师重道,都很重视道德和情感,所以古代的老师也称为师父,亦师亦父。也正因为尊师重道的传统,有这种情感的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一代一代承传下来。
【要如何尊师?】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一年三节,端阳、中秋和过年的时节,古时候一到过节,一定要备礼物、"敬师金",如无礼物也要去向老师拜年、拜节。虽说当今的社会自然很多古时之礼已经简化,但尊师最起码的礼节是一定要做的。
父母有养育之恩,师傅有授业之恩,两者共同撑起了徒弟整个美好人生,徒弟在孝敬父母尽子女之责时不要忘了自己的师傅,孝敬师傅同样是徒弟应尽的责任。
也许孝敬师傅并不能让你拥有名利双收,孝敬师傅对于帮助徒弟更好地从师傅那里习得技艺与工匠精神,在将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和工作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孝敬师傅并不仅仅是指要给予师傅物质上多大的回报,事实上,相对而言,能够给予师傅心灵上的慰藉才是徒弟对师傅最大的回报与孝敬。要想孝敬师傅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证明你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师傅从一开始就没有选错徒弟。为师者都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够事业有成,这实际上就是对师傅的一种认可。徒弟要想报答师傅孝敬师傅,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学易的过程中保持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师傅的技艺丝毫不差地继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光大,争取超越师傅的作为。师傅看到自己的徒弟能够超越自己,就是徒弟最好的孝敬之礼。现实中有很多学生,认为拜师交了廖廖几金,师傅就要倾囊相送,他就能学其精要、握其精髓、大学所成,但他却不知道,易学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深邃幽远、玄奥致极,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的悟性、你的专注、你的努力与坚持都与你的学习成果成正比的。
【要想学好易学你一定要做到这几点】
一、要花功夫
我们学习就要像《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七年时间写字、扫地、学茶道、吃桃子,把自己的心好好地洗一洗,把自己的毛病改一改,把自己的性子磨一磨,这就是初步功夫,也是最重要的功夫,少了这个功夫,是不可能载道的,如果不能载道,谈何学有所成?
二、环境因素很重要
学习最大困境就是大家都愿意去听、去学、去记、去练、吃苦,就是少了一个东西,就是地基,没有根,这个根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心擦一擦。在当下这样忙忙碌碌的社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难,就好像一个果子长在树上,但是没有根,脱了根了,就是个死果子,假的,摸着是真的,其实是死的。虽不去深山幽静之地,在社会中,也应该有自己的修学环境。
三、 听话很重要
徒弟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尊敬师傅,听师傅话。不要问为什么,永远永远要记得自己什么没做好,而不是问师傅要什么。老老实实、无欲无求地学着。不间断的去打磨自己,最终方可领域易之精髓。
四、多听多看多做少说
有了这样先天和后天的根基之后,自己还要去苦求,再然后就是刚才说的,"七年桃子"的功夫,就跟着师傅,身教大于言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需要问为什么,笨一点的、呆一点的,先天哪怕不足的,只要能听话,能够如仪如法地行持,师傅一定不亏这些人。谨尊历代祖师的传承,这是重中之重。
五、循序渐进
等这个根基磨得差不多了,师父会在偶然之间教你东西,但是通常你自己是不知道的。他跟你提点一句。先给你一层,学得差不多了,看你行持的火候到了,再点一下,再给你剥里面的一层,层层去拨,只有循序渐进,才会步伐稳健、基础牢靠。
六、持之以恒、奉行专一
对于易学文化你行持,它就有效验;你不行持,它就没有效验;凡是有行持的,一定有校验。你不行持,不做,你就是学十年、八年也跟你毫无关系。但是你只要实践并持之以恒去行持,马上焕然一新,翻天覆地,容貌也变,谈吐也变,气色也变,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巨大变化。你才知道,易,果真不虚。
学习易学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修来的缘分,但你要如何去正视老师,这就要学生,正确端正自己的态度了,"师道尊严润物无声、授业解惑不求馈也"。一个好老师可以把你领进门,教给你正确、便捷的方法,但为什么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却有不同的学习成果呢?这就要学生在自身上去找原因了,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六点,那你所学何有不成之理?
【善言善仁善行善事、时刻保有感恩之心】
师傅最大的心理慰藉就是徒弟的感恩之心。徒弟不仅要将感恩铭记于心,更要传达给师傅。节日里一个简单的问候,风雪天一句关心的话语,成功后对于师傅的一句感谢,远比孝敬师傅的物质财富更加珍贵。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将对师傅的感恩之情流露于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间,徒弟对师傅的孝敬就已足够。
其实相比于孝敬父母,孝敬师傅并不需要徒弟做太多的事情,然而即便如此,很多人却在功成名就之后逐渐淡忘了那个帮助他完成事业起步阶段的师傅。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一名优秀师傅的教诲,而每一个曾经做过徒弟的人都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师傅。
学易之人,一定要心存善良、大爱无疆,我们寄存与世,凡识之人皆因缘起,识缘、惜缘、缘缘久久。我们遇到生活窘迫的善缘,而又对易学文化求知若渴的人,我们一定要善心、善行,减免几金给予适当帮助,这是德者应有之心。有余之人又何必为此而心有余悸、恶语相出,"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只有心善、方可有善言、方可善行天下、方可善得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