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首页 > 专题活动 > 正文

潘炘灵老师:浅谈——天地之心

作者编辑:admin发布时间:2022-11-24 16:09:27 浏览次数:248
 

什么是天地之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让我们跟随中华著名风水实战学家潘炘灵老师来了解一下吧。

南宋儒家宗师朱熹论述天地之心:“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

北宋著名易学家邵康节先生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

唐朝著名易学、经学家孔颖达注疏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此赞明复卦之义。天地养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

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曰:“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智旭大师论述曰:“佛性名为天地之心,虽阐提终不能断,但被恶所覆而不能自见耳......以刚虽至微,而增长之势已自不可御也,故从此可以见吾本具之佛性矣”。

清朝“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先生论述曰:“雷为至阳之物,阳动于地,生机回转,则万物生......先王有见于此知天之阳气回转,则万物苏生,人之阳气发现,则生机返还”。

从上述几位古代圣贤论述“天地之心”,潘老师有如下几点分享:

一、“天地之心”是世界万物之本源。此一点应是古今之共识。

二、“天地之心”是发生在“冬至”之时,或大至是“冬至”的环境,或夜晚“子时”的中间,或类似“子时”中间的环境。此一点不要执着,要灵活运用。

三、“天地之心”的发现以“七日”为期,或以“七”个时期阶段才能发现“天地之心”。此一点是原则,不可变易,就象现在每一个星期七天为期一样。

四、“天地之心”是天地阴阳转换枢纽,即所谓“阴极阳生”。此一点是关键,要善于体会。

五、“天地之心”可以令万物起死回生,是生物之心,类似中医所讲的“回阳救逆”。此一点,劝从事中医的人士详加探讨。

六、“天地之心”是“明心见性”之佛性。此一点是明代高僧智旭大师的观点,本人对佛学研究不深,对此不敢妄评。

七、“天地之心”是事物反复来往才能较易发现的。此一点是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大都有这个内涵,即一种事业或事物要发展,迂回曲折地才能取得成功。

八、“天地之心”是事物的开始,人们要返本复原。此一点是儒学的关键,孔子和朱熹都强调这一点:即“克己复礼”,此一点现代人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认为会引起时代倒退。

九、“天地之心”是复兴、振兴事物的方法,事物由衰转盛的手段,一个振兴传统文化的人士要留意,或家庭、企业重新需振兴的人士宜探讨此点。

十、“天地之心”是修道之关键。清朝道教内丹名家黄元吉论述说,道家所说“玄关一窍”,实乃“天地之心”。

十一、“天地之心”是占卜的关键方法。易经系辞所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潘靓娴老师,1963年8月出生,1999年一个偶然机会爱上易学。从此踏上漫漫学易之路,她先后拜过四位全国名师为师,曾多次上北京中国易经研究学会、深圳易学研究院及香港风水研究院学习深造。

她兢兢业业,学习风水、四柱及六爻预测术。

现任: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周易著名风水学家、中国易经研究学会会员、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香

港风水研究院高级风水师、命理师、占卜师、互联网易学名师、易学文化推广大使、中华姓名学策划专家。她追求的易学理念是,用扎实、精湛的易学功底,造福有缘人。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