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首页 > 专题活动 > 正文

国学导师倪可回忆录之十八

作者编辑:华夏知名人物发布时间:2019-04-09 11:55:43 浏览次数:1108
 

 
学校要迎接教育部211验收,来了一次大检查,校外租赁的学生全部回归寝室,我周一到周四过上了寄宿生活,每天晚上寝室夜谈会热火朝天,我基本上沉默是金,同学们说我高深莫测,双休日我说回老家,所以周五回工作室。那个时候手机刚刚时兴,爱立信有一个翻盖的最薄款,我有时候会接一些电话,一下子成了一些同学眼中惊艳,那个时候学校好像只有校长书记配了个手机,还是砖头那么大的。   
在阶梯教室夜自习,我拿起手机悄悄接电话时候成为了焦点人物,他们以为我出自豪门,揣测我的来历,导护老师目光注视着我走出教室接电话,眼神里在想这是哪一家的纨绔子弟。
我的学习成绩基本都是六十分万岁,课余时间图书馆里的宗教书籍哲学书籍科普书籍看了不少,更多的是寺庙内部印制的书,当人们还没有听说净空、圣严、吴信如、南怀瑾、刘立千、以及各种各样的仁波切等龙象的时候,我已经把这些人的书看了底朝天,当时因为这些阅读多少沾染了些我慢。吕澂老师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和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译哲学名著丛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前期三论天台两宗的契入感找到了中观应承派的源头,当别人还在为了义不了义挣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似乎把如来藏、中观、唯识慢慢的在知见上融通起来了,当然最后文字般若的贯通还有待于五年后(2002年)读到赵跃辰大德《越尘集》。读到赵老师的书后才消解了我日常生活中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周易术数上,那个时候地摊上出现了一批台湾过来的托名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术数玄学书,花掉了很多钱,现在看来港台的书更多的是史料价值,实战的书不多,但对于票友打基础有作用,而这些书的商业化描述的误导反而让易友陷入了学习的歧途,我也进一步认识到我师父传承给我的东西的巨大价值。

  那个时候国内易学圈比较纯粹,不像现在群魔乱舞、唯利是图、不装逼就不出家门。四川的《太极文化》、江苏的《易友园地》、山东的《仙境奇苑》、海南的《河洛研究》是比较好的内部易学刊物,这些杂志经常会发布一些老易友自印的经验总结的著作公告,我们互相购买,让大家以易养易,我也是《易友园地》的主笔之一,主编张清源老先生一直以为我这个笔者是一个老先生,2010年在徐州见面时才发现十多年前笔锋犀利内容厚实的作者原来那时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张老着实惊叹不已。这些靠信件邮寄发行的内部易刊在2000年后因为网络冲击陆续停刊了,网络的兴起促进了圈内的交流,但也给爱好者真假难辨。《河洛研究》连续搞过多届的预测实战比赛,当然只有命理预测可以批断过去的准确度所以最具备可验证性,这期杂志上发个八字,然后大家写信给出批断结果和理由,下期公布比赛结果,取前十名准确度最高的人入围,欣慰的是我基本上都稳定在第三名或第四名,前几名每次都会有一些变动,我的第一批同好就是在这些杂志认识的,现在也偶有联系,他们散居各地,大多不是专业从业者,生活算不上特别富裕,所以客观的讲,真正的高手绝对不是那些在市面上或者后来那些周易大会上招摇的人。
学校的校报上经常刊登我的诗歌散文,署名“秋声”,同学们不知道作者是我,教写作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到我时,他们才知道班上有个文才,从朦胧派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先锋派,我更喜欢于坚、韩东、转型后欧阳江河的风格,《星星诗刊》《绿洲》《散文诗》等杂志举办的全国诗歌比赛获得了几次奖项,我最终发现文字并不是究竟,渐渐放弃了写作,放弃了我曾经要做大文豪的梦想,呵呵。
我那位颇有气质的美女写作课老师在我毕业几年后,她博士毕业那年因为癌症英年去世了;和作为特聘学生编辑的我一起编辑校报文艺版另外一位男老师,因为学校升格211被学校作为他博士老婆的附属品破格引进来的他,在他老婆去外地读博士后时和我们班一位女学生产生了爱情,在忘恩负义的闲言碎语中解散了他的婚姻。
我看见命运如影随形,缘起和空性成为我大脑里主题。
我解读了很多人的命格,就像一个个剧本,每一个人走上人生舞台,都以为自己是主角,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演成了官员、才子、富豪、罪犯、穷人、领导、乞丐、工人、农民……,自由意志的幻觉——飞翔在功利舞台的霓虹灯下。
圣人造易,教人趋吉避凶,趋的是谁的吉,避的是谁的凶,天机忽隐忽现,隐约一首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一动不动何其难,惟精惟一是真功。
猛回首,原来王阳明是儒家的慧能,慧能是佛家的阳明,曾国藩是儒家的丘处机,丘处机是道家的曾国藩,千秋百代,群萌众生,如梦如幻,恍若隔世。我想起了师父说的,我们都是碎片,都是影子,我们互相投射,折射出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几天以后放假,我回了趟老家,帮父母忙了几天农活,回到小庙,一言不发,表情肃穆,和师父相对无言,师父看着我直发笑,对我说:别以为那是开悟,这是杂念。
师父在送我下山的路上,杂糅吟唱了一首诗:
道心本多情,
多欲是梵行,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
白头非少年,
少年不悲切,
王谢堂前燕非燕,
寻常百姓莫等闲;

庙堂之高不忧民,
江湖之远必思亲,
天地本无心,
生民有宿命,
万世从来不太平,
大学尽处道中庸,
四时有序日月明,
天地有德神气精,
应无所住生其心,
藏识圆觉早立命。
—倪可亲笔,坚持原创,一直被复制,从未被超越。

0
推荐阅读: